订阅
【大师书画】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 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 历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 《天风吟》纸本设色 为人坦直的周韶华,分明自认他的艺术成长深受画家石鲁和傅抱石的影响。较之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命者,这种态度是令人尊敬的。在某些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大河寻源》有同时代人对他的影响,但对感受和形式风格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周韶华自己的心灵。周韶华说:“我不想简单地、被动地图解黄河,可是难点也在这里。”他这些有关《大河寻源》的作品使人觉得,他是以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黄河各种壮丽景色的,而且他在“寻源”的实践中同时创造着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着他那心灵的美。黄河自身随着时代而变化着她的面貌,以黄河为反映对象的周韶华的感受与理想又受到黄河的孕育。他的《大河寻源》既探了画源也接了心源。寻源的实践不仅丰富了他的绘画素材,更重要的是他的审美能力接受了黄河的哺育。没有审美的敏感不可能这样画出周韶华自己心目中的黄河,没有黄河的哺育也不可能这样提高审美的敏感。 ——王朝闻(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 《楚天听雨》纸本设色 韶华默默地耕耘着,他继续到生活中去深入地观察、体验,从历史传统中不断地吮吸乳汁。他越来越善于驾驭自然,越来越熟练地运用属于他自己独有的语言。他的画作更大胆,更“放”了,那个对传统和现代有深刻认识的“我”字也更突出了。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艺术实践,除绘画创作外,他拍摄了大量照片,他的摄影蒙太奇集不同视点、视角与景别的镜头影像拼贴、参照于一纸,使其转化为崭新的艺术形象。他还参与电视创作,写了电视剧本《横断的启示》,这部电视文化评论片在全国放映引起强烈反响。看得出,这几年来韶华试图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全方位观照”地追踪迅猛发展和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虽然他在山水画创作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他还是梦寐以求地追求更宏大、更立体、更深刻的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将集平面与立体、静与动于一身,熔声音、光线、色彩于一炉。我想,待以时日,他的这一宏伟的艺术构思,终将得以实现。 ——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 《天涯万里远征人》纸本设色 在周韶华先生的作品中,画面的视觉冲击和强烈感受是他所看重的。他很少表现无病呻吟式的小情小调,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文人性,尤其是那种散淡飘逸的画风也是刻意回避。他的笔下,即便是一棵兰草、几尾游鱼,都独具别样的厚重积淀和历史沧桑。在《国风归来》系列中,他就试图以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厚重的民族文化特征来冲击日趋程式的中国画创造。《鲤鱼跳龙门》,这个家喻户晓的民俗题材,被周韶华先生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内涵,作为画面主体的鲤鱼似乎被置放于一个独立的空间之中,以近乎简笔画的方式塑造鲤鱼,古朴简约,却不乏造型的韵律和动感。鲤鱼跃起的瞬间,身体呈现夸张的弯曲,这与背景中复杂的水纹造型形成了和谐的呼应效果。整幅画面没有一点墨色,以花青色表现画面形象并题款。印章的朱砂红点缀在大片的花青之间,形成了色彩的强烈对比与碰撞,就仿佛在一片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一片涟漪,堪称点睛之笔。还有如《生生不息》,他首先将画面营造成一个充满韵律感的旋转空间之中。三尾红色的锦鲤,回旋在水墨营造的转动空间之中,呈现的是他对中国太极图、阴阳鱼的独特理解,取名《生生不息》也正暗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即阴阳、黑白、动静、和谐的辩证思想,这也是中国人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物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也正是出于对这种哲学思辨的观照,在色墨的呼应以及刻意简化的鲤鱼造型上,都体现出周韶华先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追求,我将这理解为将中国画精髓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大美精神。 ——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助理研究员) 《这里有山泉》纸本设色 周韶华立足于当代而把选择的目光投向了汉唐盛世,乃至思想活跃、文艺繁荣的先秦时期,试图从这些中国有史以来最强盛、最富于活力的时代中,寻找到当代山水画艺术所缺失的灵魂和激情。因此,从《大河寻源》系列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周韶华所推崇的“所向无敌的气势”和“吞吐万荒的豪情”。在《镇河兽》、《黄河魂》等作品中,周韶华极具目的性地运用饱满的构图,汉唐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及各种泼墨、破墨的新技巧,使画面云气翻滚,山水浩荡,极富动感却又分外凝重。另一些作品如《精卫填海》、《远古时代》等则更多吸收了中国远古艺术尤其是先秦时期楚艺术神奇诡秘的艺术风格营养。这一部分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画家后一时期风格演变的先声。所有这些,都是周韶华为促使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所提出的“隔代遗传”口号的具体实践,是对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山水的强有力反驳。它们对80年代初的中国画坛一度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绘画转型的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显然也是毋庸置疑的。应该说,对于80年代中期崛起于中国大陆的“新潮美术”,它们还不啻一支强劲有力的催生剂。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梦中吟》纸本设色 周韶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十二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荣立过一等战功。几十年以来,他以一种革命的精神对待艺术、对待生活、对待创作、对待研究。作为艺术家他有革命家的精神,同时他也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在艺术的创作上他有各方面的支撑,这些支撑绝对不限于一家一派,也不限于中国或对西方的一般的融合。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了个人,甚至超越了国界,他有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层思考,也有对小美和大美关系的思考,形成了周韶华的“周家样”新面貌,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面对如何建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这个重要课题,周韶华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以醇厚的中国历史与人文精神的魄力,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寻绎与再构,以及在水墨实践中对中西艺术语言的融通,不仅让他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水墨现代性转换,探索出一条创建中国画现代形态的道路,呈现出百年来中国画的积极成果,而且还重新书写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周韶华的艺术探索将会在世界的艺术格局当中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和西方艺术的无穷魅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全球文化格局中需要推出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代言人,周韶华无疑是最佳人选。正如张晓凌先生所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所涌动的对民族文化英雄梦幻般的希冀,终将转化为现实。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视野所能触及的地方,中国文化将迎来一个群星灿烂的巨人时代!” ——黄诚忠 《西天风云》纸本设色 《寻梦秋山》纸本设色 《边山垂红云》纸本设色 《半坡清辉》纸本设色 《野花颂》纸本设色 《古风犹在》纸本设色 《楚凤祥舞》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古往今来系列》纸本设色 责任编辑:张智煜 版权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分享与艺术研究,不作任何商用。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立即与我方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电液折弯机 https://www.cncdadong.com/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