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福州侦探 这个世界越来越魔幻了。 一些明明应该是常识的共识,却在逐步成为一些人的奢望,成为需要奋力争取的口号。 比如我们常看到的那句, “生男生女都一样。”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知乎上随后有人提问, 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 用户@siekie的答案,收获了1.2万人的认同: “我怎么配评价袁老的一生。”
在很多人看来,袁隆平院士是神一般的存在。 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 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 国之脊梁,功德无量。 可没想到袁老去世没多久,对他的人生指手画脚的人还是出现了。 这一次,矛头则对准了他的3个孙女。 1 “最大的遗憾, 是没有一个男孙。” 事情来源于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的一张袁隆平院士全家福。 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春节,海南三亚。 合影中,袁隆平爷爷和夫人稳坐“C位”,身后站立着老人的3个儿子儿媳,3个孙女也乖巧地蹲在前方,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可点开评论区,最显眼的那句高赞评论多少让人有些费解—— “希望再有个孙子。”
很显然,这位网友替袁隆平院士感到可惜。 一想到如此优秀的基因“后继无人”,就开始感到不服和心痛。
可这真的是老人家人生的遗憾吗? 一句“没有男孙”,能够抵消袁隆平院士的成就吗?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 “袁隆平爷爷惦记的是天下苍生有没有饭吃,而你操心的竟然是老人家膝下无男孙?” 说到底,这群人还是吃得太饱。 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对袁院士的悼念大潮中竟然还会掺杂一句: “没有一个男孙,好遗憾啊。” 既然网友们坚持在生男生女的这点事上非议,满心满意地替袁老感到惋惜。 那么我们也暂时放下那些伟大的成就,回归袁老真实平凡的人生,来了解一下农田外、家庭里的他。 2 2020年,纪录片《时代我》上线,袁隆平的3位小孙女首次出镜,讲述了她们和爷爷的故事。 3个孙女的名字都是袁爷爷亲自取的,简单上口,也蕴含了他对于事业的热爱: 大孙女名为袁友晴,因为出生时,雨过天晴;二孙女叫袁友清(小名大米),因为出生的那天节气是雨水;小孙女则叫袁友明(小名小米),因为降生于星空明媚的夜晚。
一提起爷爷,3个娃娃都是藏不住的敬重和喜爱: 知道爷爷最擅长英语,也会戳破爷爷数学不好的真相;
比起学习成绩,爷爷更关心她们的身体素质, 一见面,经常鼓励孙女们一起去运动,跑步、游泳;
比如爷爷会专门去买孙女最喜欢吃的巧克力,然后假装不在意地放到柜子里,等着孙女去取;
对于三姐妹来说,爷爷不是课本里记录的那个伟大而遥远的存在。 他有童趣心、和蔼可亲,也懂得关心家人。 袁老真心疼爱自己的3个小孙女,对于后辈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3个儿子都在各自的领域默默打拼成为佼佼者。 有的创业成功,有的成为企业高管, 还有的子承父业,成为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3个孙女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活泼开朗、阳光爱笑。 从未因为爷爷是袁隆平而自觉比他人优越半分,留着乖巧的bobo头,打扮朴素。 幽默大方的谈吐,透露出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富养。
“长大后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的人。” 这是仨孙女最坚定的愿望。 不难看出,这是无比幸福和谐的一家人。 “90后”的袁老从未因为自己没有一个男孙而感到不满,对儿子儿媳多加要求。 甚至在生育问题上,也表现得格外开明。 其中一位儿媳妇曾经讲述过,自己和老公结婚10年没生孩子,也没受过来自老人家的一点压力。 后来,还是从周围人的口中才得知,才知道他心里是暗暗有期待的。 但给予他们的,永远是不变的尊重和自由。
说到底,不过又是一场网友们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无聊闹剧。
生男生女,正在频繁地成为一类人的评判标准,用于彰显自己的优越,定义别人的幸福。 正如新晋女导演贾玲,拍出50亿票房的爆款电影,然而屏幕以外依然有人对她的生育能力指手画脚, “这么胖,一定不好生孩子。” 电影宣传途中,一位同龄妈妈上来就是一句讽刺, “我来八卦一下,你看我俩年纪差不多大,我都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贾玲你呢?”
正如科比妻子瓦妮莎,在科比去世后独自带着3个女儿乐观自信重启生活。 可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位母亲的坚强和伟大,反而埋怨她为什么没为科比生下个儿子继承篮球事业, “生不出儿子,在我们村是要被婆婆骂死的。”
管你成就如何,只要生不出一个儿子,那就会被认定人生失败、不完整。 翻看那些所谓“替别人感到遗憾”的尴尬留言,似乎永远绕不开那恼人的4个大字: 重男轻女。 当“生儿子”这件事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的勋章,那么“生不出儿子”自然也会成为一部分人的原罪。 而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人为了能生出儿子“传宗接代”,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
3 有人堕女胎,有人接男宝, 她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曾经在节目中看过这样一位重男轻女的外婆。 在得知女儿怀孕,怀的也是个女孩后,她的第一反应是: “打掉。” “有多远抱多远。”
原本以为等到孙女出生,血缘亲情能改变她对于大胖孙子的执念。 可这位外婆从来没有顾及过小孙女的感受,当着电视机前全国人民的面照样理直气壮地说道, “我就是喜欢小子,我自己没生出男孩,怪我自己肚子不争气。我第一个女儿生了个女孩,不喜欢,第二个女儿我就想让她生个小子。”生女儿=不争气=必须打掉。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也是对另外一位母亲能说出的话。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最新人口在性别构成上,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11个男孩。联合国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设定为103—107:100(即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背后,藏着父母们对于性别的各种人为干预。幼儿园里的小女孩越来越少了你听说过“接男宝“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开始流传这么一股风气。生了男孩的妈妈会在网上发帖晒孕肚,带上话题,配上各种“吸睛”文案:“喜欢男宝的速接”、“一接一个准”...魔幻般地,评论区底下也紧接着聚集一堆求子心切的准妈妈,排队接龙打卡,祈祷能沾沾生男孩的福气。男宝接不成,还有一招“女翻男”。不少人认为受精卵没有性别,只要孩子一天没有从肚子里出来,就有“翻盘”的可能。除了在线祈祷,再辅助服用各种雄激素药,双管齐下——“必须生个儿子。”各种求子神操作,让人分分钟梦回大清。这是一群年轻的准妈妈。她们可能来自一二线城市,会用智能手机,甚至还是高学历女性。可偏偏在生男生女这个问题上,有着降智般割裂的坚定,相信心诚则灵,仿佛只要足够虔诚,这种虚拟叩拜也能产生扭转自然规律的力量。有人拼玄学,同样也有人几乎拼上了性命。还记得纪录片《人间世》中那位38岁的高龄产妇林琴吗?她原本也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两个女儿乖巧懂事,日子再幸福,也冲刷不淡她对儿子的渴求。结果呢?高龄拼三胎,让她在鬼门关走了一回。手术过程突发大出血,医生无奈之下只能为她摘除子宫,还输了10000毫升血,约等于体内的血换了3遍。手术过后,地上放置的血纱布,让人看得触目惊心。生完孩子后的那句感慨更是充满心酸,她说,“下辈子不做女人想做个男人。”2021年了,这样的观念、行为依然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生了儿子就是圆满,生了女儿就求“儿女双全”。3000万,是根据1960-2019年24岁以下男女人数差,推算出的可能“消失的女婴”。当我们看着性别比例差距,调侃着又有3000万男人要打光棍的时候,谁还记得这隐秘的角落里,同样还有3000万“被消失的女婴”?4生而为女,别再抱歉年初,一段结辩视频在我的首页疯狂刷屏。演讲者是一位来自武汉大学辩论队的女生,结辩时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可不可以不要等女人变成英雄之后,才去意识到,她们也是人;可不可以不要等女人变成尸体,变成统计意义上那个数据的时候,才意识到,天呐,中国有三千万个女婴她们死了。”“我花光了所有的运气,才有幸站在你的面前。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温柔的,对各位的控诉。”
出生前,可能是被剥夺的生命。
成长中,可能是被性别划分了等级的不平等的爱。
长大后,还可能是职场随处可见的性别歧视。 你永远想象不到,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恶意有多大。 你也无法想象,从困境中走来的她们可以有多么勇敢、团结。 女孩们在学习中重塑自我,摆脱世俗对她们的定义。 不再停留于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痛苦,不再因为重男轻女的打压而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 我是值得被爱的。生而为女,不必抱歉。 有人努力争取经济独立,强大起来,学会多爱自己一点点。 正如那个曾经叫“招娣”的女孩,成年后不顾亲人反对,夺回自己的姓名权,夺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在家族群里说, “希望每个女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姓名,而不是为了迎接弟弟的出生。”
有人收获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从自己开始,把正确的性别观念传递给下一代; 也有人主动参与到性别议题中去,默默为那些面临相同境遇的女孩拉一把手,为女性权利不遗余力地发声。
自助、互助,让自卑和懦弱不再成为这些女孩生命的底色。 我们很庆幸,越来越多女性声音被听见、女性力量被认可。 但回过头想想,所谓平等真的已经进步到能让女性心安的程度了吗? 现实或许还没那么美好。 即便是看似观念前进了一万步的今天,我们还是会被冷不防冒出的那一句“希望袁老能有个男孙”而震撼到。
这或许还是一条漫长的路,至少我们能让它变得不那么糟糕。 从不再用生育去定义女性开始,从戒掉那些“生女保命,生儿保姓”的恶臭言论开始。
点个“在看”,别让“生男生女都一样”只活在我们的想象中。 出生应该是喜悦的,无论男女。 -END-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