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太原侦探 直新闻: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无尽前沿法案》,如果法案最终通过,美国会在未来5年投入1000亿美元,以此提升美国的科技竞争力,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这一方案是去年5月,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与共和党参议员托德·杨,以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挑战作为理由而提出的。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修改,法案在参议院进行投票,并以86比11得以通过。在这个过程中,法案从160页增加到了340页,议员们要为自己的选区争得更大的利益。这一法案就像唐僧肉一样不断地被分割,体现了更多地方利益诉求。法案最重要,也是最被关注的理由还是与中国进行所谓的竞争,贩卖的是美国衰落的焦虑感。美国朝野两党在对华战略竞争这一议题上形成了高度的共识,也是两党可以进行合作的为数不多的议题。这一法案并不是为了提升美国的科技竞争力,而是为了巩固美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对于这一法案,我想有虚张声势的一面,也有趋势性变化的现实表现。 第一,被中国赶超,或者说再不采取行动,美国就要落后,这种情绪在华盛顿蔓延,并且延伸到美国的对华政策上。美国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是不是在衰弱,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见仁见智,其实从全球的创新格局来看,美国依然领先,但是美国衰落的情绪变成了政客们的筹码捞取政治地位的手段。以这一法案为例,虽然以提升美国创新能力为理由,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包括已经衰落的工业城市也想从中获取拨款。美国的短板不是科学研究,而是制造业的外迁,从第一季度非农就业率也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这一法案其实是头痛医脚的昏招,打着与中国竞争的旗号,议员们捞取了个人政治利益。 第二,这一法案也是美国对华政策趋势性变化的表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已经变成了安全议题,在最近几年中,从贸易逆差到技术合作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被打上了国家安全的标签,成为美国对华挤压和脱钩的靶子。这一法案的通过,更是以政治和安全的理由对科学合作进行干涉和打压。 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趋势来看,这一法案的通过代表着拜登对华政策的轮廓基本成型。对于美国来说,这一法案是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重大行动,从美国国家发展来说,它一直处于扩张的状态,到19世纪末,美国历史学家特纳认为,美国的边疆已经关闭,美国从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全面进入海外事务,而冷战期间,美国寻求新的边疆,与苏联进行竞争,包括核武器,太空武器等等。二战结束之后提交给总统的一份报告就是《科学:没有尽头的边疆》,换句话说,科学是美国持续进行扩张的边疆。 从这一逻辑可以看到美国提出的对华竞争方案,从美国战略传统来说,是一脉相承的,意味着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说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周期。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警惕,以更大的开放,更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进行应对。美国将中国视为在新的边疆竞争的首要的竞争者和对手,从另外一个层面,也承认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地位。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