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前言 图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1976年1月8日,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去世,举国悲痛,他的好友宋庆龄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情绪一度失控,泣不成声,陷入长时间的悲痛中难以走出,甚至含泪写下了《怀念周总理》这篇文章。 1月10日下午,83岁的宋庆龄在秘书的帮助之下来到了医院,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她看着面容消瘦的总理忍不住再次流下了眼泪。 1月15日,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按时进行,在这期间宋庆龄听到旁人的一句话愤然转身离开,甚至还生气的说:“我现在就辞职不干了,直接回老家养老还不行。” 宋庆龄与周恩来的友谊的开始 1924年,孙中山出席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他不仅仅根据当下的整体局势提出了很多实质性的政策,而且还决定接受共产党的提议,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在广州成立黄埔军校,由孙中山本人来亲自担任学校总理。 图孙中山 而这时候的周恩来正好从国外留学回来,在安排之下直接进入黄埔军校任职,起初他担任的是该学校的政治教官,之后升职为部门主任。 周恩来在任职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完成的十分出色,因此得到了孙中山的赞赏,就这样二人的接触越来越多,甚至还在引荐之下认识了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这也预示着二人友谊的开始。 有一次,周恩来亲自邀请宋庆龄来黄浦军校举办讲座,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全校师生展开系统的革命教育,宋庆龄的演讲主次分明,观点清晰,不仅仅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而且就连周恩来也对她的印象更加深刻。 图年轻时期的宋庆龄 其实宋庆龄在这个时候对周恩来也是非常欣赏的,虽然所二人私底下的接触并不多,但是从眼神与谈吐中就能看出此人不凡,年纪轻轻的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做事踏实、为人稳重,而且对革命还十分坚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1927年,南昌起义正在顺利地进行着,并且还在这期间召开了国共联席会议,他们经过商讨之后,一致决定成立革命委员会,而宋庆龄和周恩来就是其中的一员。 尽管说当时的宋庆龄没有亲自出席这次会议,但是对于组织上的这一决定她是非常认可的,而且还带头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时候的宋庆龄和周恩来已经非常熟悉了,甚至还亲自邀请他共同商量这一《宣言》的文字细节。 在这之后,宋庆龄独自一人前往苏联深造,在这段时间内,她不断的接触马列主义,思想再次上升了一个高度,看着在列宁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片繁荣,宋庆龄心中感慨万千,甚至还亲自发文肯定了共产党进行的武装起义。 图年轻时期的宋庆龄 1931年,国内的局势已经十分严峻,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宋庆龄立即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几天之后便联系到了周恩来,两人在一同商量之下,选择暂时将共产党的一些重要文件放宋庆龄家中,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开国民特务的查询。 除此之外,宋庆龄还联系了好友蔡元培以及鲁迅等人召开了一次小小的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他们一致决定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宋庆龄本人直接担任此同盟的负责人,在这之后他们救济了很多无辜的共产党员。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宋庆龄和周恩来的来往更加密切,他们互相提供意见,一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年轻时期的周恩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这样的紧要关头,组织上决定派周恩来前往庐山,和蒋介石等人一同商量救国救民的具体计划,而此次前行恰好路过宋庆龄的居住地上海,周恩来心里想着先见她一面,讨论一下后续事宜。 宋庆龄表示,她希望这次国共两党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真正的联合起来,一同赶走外来侵略者,把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周恩来对她的表示非常赞同。 一段时间之后上海逐渐沦陷,周恩来格外担心宋庆龄的安危,多次劝说她尽快离开,上海这个地方已经不适合久留。 不过当时的宋庆龄却直接选择了拒绝,主要原因就是她想和上海的百姓们一同战斗,不想为了自身的安全而轻易离开,但是在上海市完全沦陷之后,宋庆龄就没办法继续待下去了,只能起身前往香港。 图年轻时期的宋庆龄 不久之后,宋庆龄就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不仅仅向世界各地华人大力宣传此次国共联手的重要性,而且还不断抨击部分国民党的守旧思想,揭露侵略者的种种罪行,为之后的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宋庆龄为了保障前线战士们的物资问题,紧接着发起了捐款捐物活动,在人民的全力帮助之下,募集了不少当下急缺的必需品,包括药物以及医疗设备等,全部送往前线支援。 宋庆龄的所作所为,周恩来早已看在眼里,他们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形势,虽然说二人由于工作的繁忙,不能常常见面,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却从未中断。 1938年,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前往香港办事,在这里她终于见到了宋庆龄,在这期间他们不仅仅讨论了很多革命上的重要事宜,而且邓颖超还极力邀请她加入我国的妇女抗日救国活动,宋庆龄自然是不会拒绝,当下就直接点头同意了,随着之后的接触越来越多,她和邓颖超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 图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 不久之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居住在香港的宋庆龄再次陷入了危险之中,周恩来直接派廖承志等人尽快前往香港,并且在临走之前还特地叮嘱:你们务必要确保宋庆龄的安全,全力帮助她离开香港,在此过程中不得有任何闪失。 在周恩来的安排之下,宋庆龄顺利来到了重庆,在这里她继续着自己的革命事业,在长达多年的抗日战争中,她和周恩来一直密切配合,不仅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二人还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建国后宋庆龄和周恩来友谊的继续 1949年,全国人民即将迎来大解放,在这样令人激动的日子里,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同邀请宋庆龄前来北京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而且周恩来专门叮嘱,一定要派宋庆龄最信任的人,将这份电报送到她手中,说清楚此次前行的主要目的。 1949年5月,上海迎来大解放,宋庆龄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非常开心,不停地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终于解放了,这次我们终于得到解放了”,而当时的周恩来也十分高兴,在给宋庆龄的信中写道:“现如今上海得到解放,而你身边也就此再无危险,真是皆大欢喜。” 图人民敬爱的周总理 几天之后,宋庆龄终于收到了那份电报,能够得到他们二人的亲自邀请,感到很是开心,当下就直接写了回信,一方面感谢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明确表示,自己近段时间身体抱恙,实在无法前去,望体谅。 他们知道宋庆龄心中的难言之隐,自从她的丈夫孙中山在北京离开之后,她就一直不愿意再来到这个伤心地,但是不论如何,这一重要时刻还是希望她能够亲自见证的。 1949年6月,周恩来派自己的妻子前往上海亲自劝说,知道他们两姐妹情谊非同一般,说不定会一次成功,在临行之前他还特地嘱托邓颖超,一定要把毛泽东和他的亲手信交给宋庆龄。 图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 宋庆龄看着自己的老友前来,开心极了,立马拉着邓颖超坐下,在寒暄了一会之后,邓颖超直接表明了自己此行的主要目的,边说边拿出了那封信,向她详细诉说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的一番心意。 宋庆龄看过之后很是感动,笑着对邓颖超说道:“这次真的是胜利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一片光明,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图左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右宋庆龄 看着宋庆龄开心地点头答应,邓颖超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次前来可算是没有辜负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期望,圆满完成任务,8月26日,他们一帮人动身出发前往北京,领导人们为表自己诚意,决定亲自迎接,这样的待遇可谓是非同一般。 宋庆龄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来到北京,一时之间没有个落脚的地方,周恩来事先考虑到这一情况,便直接为她准备了一处住所,甚至还特地派人前去彻底清扫。 在这之后,宋庆龄每次和周恩来一同出席会议,他都会提前安排好住处,甚至还特地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在这期间一定要好好照顾宋庆龄的生活,有什么事情直接和他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宋庆龄和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一同站在天安门前,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她双眼含泪,心里想着大家这么多年的辛苦终究是没有白费,往后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顺利。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毛主席宋庆龄周总理 宋庆龄和周恩来的最后一次见面 在这之后,周恩来的工作可谓是非常繁忙,因此他和宋庆龄见面的次数也随之减少,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二人之间的情谊,每次宋庆龄都会说:“总理每天需要亲自处理的事太多,好不容易空闲下来,还想着让他多休息一会,我也不愿意一直看他来回跑。” 不过宋庆龄只要有机会,是肯定会去看望周恩来的,甚至还常常给他送去一些礼物,周恩来内心很是感动,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之间就不需要这样了,你能来我就已经很开心。” 但是宋庆龄本人却不这样认为,紧接着回答道:“什么叫不需要这样,这可都是我的一番心意,你必须收下,不能拒绝。” 图左周恩来总理右宋庆龄 在接下来的多年中,他们二人就一直这样保持着联系,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身体也开始逐渐出现各种问题。 1974年,宋庆龄意外导致面瘫,病床上的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很是着急,立马亲自慰问,不过在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她的情况开始好转,并且还特地告诉周总理不用过于担心,照顾好自己。 同样这一年也是建国的第二十五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决定举行隆重的典礼进行庆祝,而宋庆龄肯定是会如期出席的。 典礼开始时,周总理来到了大厅门口,现场掌声不断,过了好一会才逐渐平息,这时候的他就已经身患癌症,比之前瘦弱了不少,宋庆龄看着很是心疼,不停地关心着周总理的身体近况,但他却总是避重就轻,说自己并无大碍。 1975年年初,宋庆龄和周恩来一同出席了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在病痛的折磨下,周总理比几个月前更加憔悴,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图从左到右依次为邓颖超周恩来总理宋庆龄 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 1976年1月8日,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去世,举国悲痛,作为好友的宋庆龄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情绪一度失控,泣不成声,往日的一幕幕逐渐涌上心头,哭着对身边的人说着:“国家又少了一个好帮手啊。” 1月10日下午,83岁的宋庆龄在秘书的帮助之下来到了医院,她看着周总理的遗体再次流下了眼泪,甚至还写了一篇《怀念周总理》的文章:人民永远怀念总理,不仅因为他是共产党的政治家,而且因为他充满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他一生勇敢、勤奋、执着、热情地为人民服务。周总理热爱人民,人民热爱周总理。他击败了所有的敌人,团结了那些在他事业发展中可以团结起来的人。他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图周恩来总理逝世 宋庆龄回到家中之后,听身边的人和她说,此次前去医院,有不少人对她议论纷纷:这是她要和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为什么身边要带两个不想干的人呢?真是不能理解。 宋庆龄听过之后很是生气,直接说道:“我都一把年纪了,行动非常不方便,身边有个搀扶的怎么了,而且周总理和他们彼此熟悉,为何不能同去?” 在宋庆龄的一生中,力求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她的辛苦与付出人民都看在眼里,而大家一直对她都十分尊敬,尽管说偶尔也会有人制造一些负面舆论,但是却从未批评过她的个人行为,这是头一次。 图左周恩来总理右宋庆龄 宋庆龄这段时间的情绪本身就十分低落,再加上他人的数落,心里非常难过,甚至还想当面同他们争论个结果,但是为了周总理追悼大会的如期进行,她选择暂且忍一忍,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抱怨了一番,心里才稍微好受点。 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顺利进行,宋庆龄拖着自己的病体来送他最后一程,心情十分低落,但就在这时,又有一些不好的声音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周围有很多人小声的议论着,说她和周总理是一派的。 宋庆龄听着这些话简直是难以忍受,愤然转身离去,回到家中,她勃然大怒:“真的是不可理喻,什么叫我是周总理一派的人?我们几十年的革命友谊,一直互帮互助,而周总理更是全心全意为国为民,他们怎么能这样说,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现在就立马辞职不干了,直接回老家养老还不行。” 说完之后,宋庆龄直接让秘书杜述周安排,在短时间内必须回到上海,杜述周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立马向上级汇报,联系最近一班专机,最终定于27日离开,同样这一天也是她的生日,带着情绪返回上海。 在接下来的这几个月中,宋庆龄一直待在自己家里,每天除了看资料和收拾房间之外,总想到之前的发生的种种往事,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而她的身体也大不如前,紧接着开始琢磨着自己的身后事。 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宋庆龄和周恩来二人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建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一同为国为民,所做出的贡献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健康知识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