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看神马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kanshenma.org 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徐峥饰演的主角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接受商业广告的清醒暗示。” 他提到自己有很多同学在大学拼命学清醒催眠,毕业后投身于广告圈。 其实,心理学行业人士投身于广告圈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早在上个世纪,行为主义之父华生便是将心理学知识成功应用于广告当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跃成为最富有的心理学家之一。 不过,心理学知识在媒体当中的作用其实不止体现在广告当中。 在许多时候,媒体中的内容都在悄悄改变我们内心的想法,而你却一无所知。 情绪也是可以传染的? 大家可能听说过“模仿犯”这一概念。 所谓模仿犯,便是当媒体报道重大恶性案件之后,进行模仿犯罪的犯人,这也是现在的媒体在报道案件时会忽略关键性细节的原因。 因为,无论这桩被报道的案件有没有被侦破,出现模仿犯都是一件危害社会的事情。 从概率来看,日本是模仿犯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与日本整个社会的群体主义思维程度较高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有句民谚“突起的钉子更容易被敲下”,而在个体主义盛行的美国则有着相反的民谚,“吱吱叫的车子先上油”。 日本的社会大环境便意味着人们压抑地隐藏自己,极端的想法也许在日常里于脑海中旋转千百次。 倘若在这时有人将类似的极端想法付诸行动,潜在的犯罪者便会被媒体和舆论激励,选择迈出那一步。 举个例子,在2019年的日本京阿尼纵火案发生后,一名34岁的在日韩国籍女子频频向动漫公司animate发送威胁邮件,语气激烈,“你们全都死光了才好”,“你们早点去给我见上帝!” 而模仿犯的出现,归根到底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来解释,那就是情绪感染,又因为这些案件是通过媒体被大众知晓的,因此也可以被称作是媒体感染。 从很多事情中,我们都能发现媒体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巨大,甚至媒体有时候对某个事件的报道所起到的作用比事件本身更有新闻价值,对民众会产生更多的影响力。 上世纪80年代,芝加哥地区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泰诺林头痛胶囊投毒案件,受害人在购买了被人恶意加入氰化物的头痛胶囊之后纷纷中毒,并有7名民众因此殒命,这一恶性案件被全国的媒体相继报道。 在连续几天的时间里,人们无论是打开广播还是电视,都会看到长篇累牍关于该案件的报道。 紧接着,令人惊讶的事情出现了。在泰诺林头痛胶囊投毒案件被广泛报道之后,全美各个城市中也出现了许多“中毒报告”,人们纷纷报告自己在服用了其他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后来被举报的东西逐渐日常化,出现了漱口水、苏打水和热狗。 而正在大肆报道中毒案件的媒体自然会将这些“中毒报告”作为可能的模仿犯罪再次报道出去。 于是,更多的人被卷入了这场恐慌,任何不适都会被联想到投毒案件,即使常见的发烧,也要前往医院按照投毒来救治……到最后,管理社区的官员们禁止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万圣节挨家挨户讨要糖果,因为民众都在担心那个躲在暗处的凶手会把氰化物加入糖果当中。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个由于媒体报道而产生的恐慌人传人事件定义为“盲目模仿性中毒”,接二连三的媒体报道在人群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酝酿了一场从无到有的“疯狂”,这让很多报道这一系列事件的报纸陷入了可笑的境地。 当然,如果有下次,媒体们还敢…… 除去“盲目模仿性中毒”,媒体感染也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媒体报道现实中的悲伤事件时,是否会激发观众们对于该事件的模仿呢?答案是肯定的。 数据显示,有关自杀的电视或网络新闻越多,青少年的自杀案件便会随之增多。 并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群体当中。每当在媒体当中出现富有冲击力的自杀案件的报道,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单人乘车遭遇车祸丧生的概率明显上升,但是多车辆事故与单车多乘客事故并没有上升。 一些不希望给家人带来心理创伤的人,会倾向于将自己的自杀伪装成一场意外,那些陡然增长的单人车祸,其实是精心伪装的自杀。 从以上两个现象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对自杀者的宣传刺激了他人,并最终导致了他人的自杀,我们称此现象为“盲目性模仿自杀”。 盲目性模仿自杀也曾出现在中国媒体的报道当中,就是令人痛心的富士康十四连跳。心中愁苦的人们在看到同事们的自杀死亡后,接连跳楼。 如果在第一起跳楼事件发生之后,富士康可以为员工们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也许这件事不会发展地如此惨烈。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对民众的影响可能是无意的,他们在报道时并不希望造成其后的影响,比如人们认为周遭的环境不再安全或是感到厌世继而放弃生命。 但人们就是会被周遭环境所影响,进而做出反应,这也是事实。 在这个人们全天24小时被不同消息轰炸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保持独立理性的思考。 你有因为代言人而买过东西吗? 如果说上文当中的媒体感染还是无意为之,之所以在人们身上作用明显,也只因为这是人类的共性。 毕竟,世界上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社会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了这样的判断,人们很容易被影响,我们总会以为自己会在观点输出者中选择那个更正确、更严谨的人去相信,而该人的外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事实恰好相反,观点输出者的通身特征几乎可以被认定为他们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说服手段,当这个人看起来正直、诚实,甚至只是英俊、漂亮,人们便会倾向于去相信TA。 如今的媒体可以将任何信息包装成更加美好、更容易被接受的样子,并注重信息表现得重点,然后将这些重点明显的信息或温柔或猛烈地倾倒给信息受众,就能来改变人们对某件事的印象和看法, 这一行为可以被应用在传播的方方面面,最普遍的就是广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媒体通过有设计的情绪感染可以把广告做到什么程度。 首先,借助大众媒体来进行产品的推销和包装是绝对有效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公司花大价钱投放广告。现在的孩子幼年时几乎都有电视机的陪伴,也有不止一个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在没有刻意教过的情况下,学会了广告里面的音乐曲调。 广告对学龄前儿童的作用非常明显,他们会向父母索要广告当中出现的食物或是玩具,并坚定地认为该产品与广告中一模一样。但只要等到他们长到十几岁,就会和成年人一样质疑甚至认定广告当中的内容并不真实。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对广告保持怀疑态度,自己就不会受到影响。 但这一结论其实是错误的,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保持着客观的态度,仍会不自觉被广告代跑。 例如,当一款药物或是化妆品在广告当中,标榜该产品中添加了“特殊”成分,并使用一些话术吸引顾客时,就会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例如“经由多种经医学检测的有效成分按照特殊配方精心调制而成”。 这样的话术明显到有点卑鄙,但大量的消费者却会将怀疑放在一边,去相信这份“未知”,选择购买这个富有“噱头”的品牌旗下的产品。 除了选择广告话术更高明的产品之外,消费者也会倾向于选择更加熟悉的产品。 回忆一下,当你前往某个货架购买一样商品,是否会直奔自己用过、看朋友用过的几个牌子而去?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在使用并推荐某样产品时,便会倾向于去购买。 这一点在当前的广告圈子里被用的风生水起,每推出一样产品时,先推出该产品的宣传大使已是惯例。 假如说,在粉丝经济出现之前,明星的代言还只是处在扩大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吸引购买的阶段,那么当粉丝经济出现后,媒体已经开始明晃晃地煽动粉丝的购买情绪了。 毕竟明星带货叠加了形象好、被喜欢、吸引力强、知名度高等多重“媒体感染”buff,品牌方怎么放过? 就拿之前小爆一把的《山河令》来说,两位主演在剧火起来之后,迅速接到了直播带货和代言的业务,护肤品、粉底、牙膏、饮品……而且粉丝也表现出了不错的购买力,直播间的产品的“卖空”、“补货”都是常事。 一叶子官博更是发文表示,倘若其淘宝店在限定时间内关注破900万,就为张哲瀚解锁机场大屏幕进行视频宣传……目的很明显,效果也确实不错。 许多粉丝在媒体评论区呼吁张哲瀚的粉丝前去关注一叶子,他人看了之后关注与否倒是其次,一叶子的知名度确实有所提高。 而从我们前面讲到的理论来看,这确实为一叶子增加了被消费者选择的几率。 当喜欢的演员或是偶像代言产品时,有些粉丝会积极购买以证明该演员或是偶像的带货能力,而带货能力似乎也是品牌宣传部门选择一个代言人的考察因素之一…… 于是循环就此开始。毕竟当一种营销方式有效,它就会被一直使用下去。 你呢? 有因为明星代言买过某个品牌的产品吗? 各种媒体对于我们思维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要感到过度困扰,容易被新闻、广告等信息影响。 这从本质上讲,还是因为人类个体内在的共情能力,我们的祖先正是由于拥有了这样的群体性思维,才能够从远古恶劣的环境下繁衍壮大,直到如今的模样。 看到美好的东西心生向往,看到悲伤的事情感同身受,这是我们的本能,也是人性当中闪光的一面,能够理智思考,冷静决策便好。 不过,小编在这里还是想要啰嗦一句,想买代言支持明星没有错,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哦。 爱你们。 参考文献: [1]阿伦森.(2007).社会性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雁书&肖水源.(2007).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5),310-313+325.doi:CNKI:SUN:ZXWS.0.2007-05-008. [3].(2011).美国强生公司泰诺药片中毒事件.广西质量监督导报(01),53.doi:CNKI:SUN:GXZL.0.2011-01-023. -END- 策划:凌辰 作者:王凡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