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袁隆平离开177天,中年男子戴特殊口罩前来:“我们都被他骗了”

2021-11-17|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昨日,袁隆平院士安葬仪式在长沙举行。在袁老离开我们的第177天。却有人说,我们都被他骗了……1安葬仪式上......

昨日,袁隆平院士安葬仪式在长沙举行。

在袁老离开我们的第177天。

却有人说,我们都被他骗了……

1

安葬仪式上的小细节,一个个让人看得眼眶湿润:

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那是袁老生前最爱的乐器;骨灰盒上盖着五星红旗,因为他是国家的骄傲;墓盖上放着一碗粳米、一碗稻谷,碗上写着“愿天下人有饱饭吃”

在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下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一位戴着特殊的口罩中年男子来到现场,他表示自己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他的口罩上印着一句话,上面写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正是袁老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令人泪目。

没想到,却还有人说:

“别再说他养活14亿中国人了,我又不吃他的大米“”不要再造神了,大家都被他骗了。”“90岁了,还不退休,活该”

对于此类人,壹休只想说:“你的愚蠢,真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日常确实不吃袁老种的杂交水稻,因为中国的粮食根本吃不完。但在危急关头,一旦换上袁老的种子,产量短短几个月就能翻番。

上月,电视剧《功勋》之《袁隆平的梦》播出,让人们看到了更真实的袁老。

导演和编剧曾到访袁隆平生活工作的地方,才发现,这位伟大的功勋人物,更像一位朴素的农民。

袁老在海南的住所,不过是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楼房,客厅和卧室加起来只有30多平,简陋又陈旧。

他花一辈子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自己却一直不能好好吃饭。

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在外面吃饭容易腹泻,只能吃家里的饭菜。

还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皮炎,每天晚上,袁老都需要用暖水瓶的瓶塞,把自己烫一遍才能睡着。到任何地方都不能过夜,因为不适应异地环境,一到夜晚就会奇痒难耐。

条件艰苦,积劳成疾,袁老曾经连续研究了8年,一无所获。但他始终坚信,一定有一粒种子可以让中国人告别饥饿。

那段时间,他经受着别人的质疑和泼冷水,每天在田里从早待到晚,就连两个儿子出生,都没顾得上看一眼。

直到后来研究成功了,他依旧天天下试验田。即便要去领奖,也要先去田里瞅一眼。

在昨天的热搜上,壹休被网友的一条留言整破防了:

袁隆平爷爷是见小鸭子会学嘎嘎叫,喜欢吃甜的香的油炸的,爱吃零食;养一只小猫咪叫袁花花,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真的是超级可爱又温柔的人啊;多希望听他讲讲详细的故事吧,讲他养的猫猫,讲他童心未泯,讲他在田中拉小提琴……

印象里,他始终是个爱笑的小老头,金句频出。

他离世后,小猫“花花”会在曾经和爷爷走过的路边停留,会跑去稻田里打滚晒太阳,会在屋里等爷爷回家……

2019年,袁老90岁大寿,他说:

“现在变‘90后’了,要健康快乐超百岁……继续干下去。”

一直以为他会长命百岁,变成“00”后。

但如今,他真真切切地离开了。

2

袁老曾一遍又一遍地说起自己的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正是为了这两个“梦”,袁老一直没有停下脚步,80岁90岁还天天往田里跑。

如今,袁老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袁老生前参与研发的新品种巨型稻“巨丰5号”,已长到2米高。

但这远远不是我们的终点,用袁老的话说:

“追求高产,是永恒的主题。”

因为,粮食太重要了。

前段时间,商务部发布通知“储备生活必需品”,网友只挑了一句重点:

“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于是,多家超市出现了大批顾客扫荡一空的场面。

大家恨不得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家里被米油面填满。

还有网友晒出了政府给发的人防战备包,里面有各种求生工具。

与此同时,海峡对面的同胞们也屯粮备水,自购防弹衣,甚至有民众自发屯够了3个月的粮。

许多网友第一时间就联想到目前紧张的台海局势,真要打起来了?

一时间,网友都热络起来,仿佛要提前庆祝过年。

很快,官方出面回应:

没别的意思,就是督促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提前采购耐储蔬菜。通知中的“储存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不要过度解读误读。

而济南发放一万个人防战备包,那是每年都有的事。

很多人无法理解大爷大妈疯狂屯粮屯菜的行为。

原因很简单,他们经历过饥荒年代,尝过没饭吃的滋味。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袁隆平毅然走上研究杂交水稻之路。

在耕地定量的前提下,他只能攻克一件事:增产。

在袁隆平第一次育成杂交水稻的1973年,全国粮食产量是2.6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297公斤,到2020年,粮食产量是6.69亿吨,人均占有量480公斤。

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这些粮食,多养活了数亿人。

有人曾问“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出现”,袁老连答两句:“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如今中国粮食年产6亿吨,即便发生灾难停产,储备粮也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11月3日,武汉一超市内挂出牌子:

“大米储备任务:5吨”。

这是超市每日粮食库存最低保障量,能辐射周边3公里民众基本需求,前来买米的市民看到这块牌子,倍感安心。

袁隆平爷爷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天下饱足,禾下乘凉。这盛世,如您所愿。

那些喷子们,我奉劝你们,都积点口德。

3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提出的疑问。

在此之前,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未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袁隆平理直气壮地正面回击美国人的质疑:

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中国人养活中国人!

他深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靠自己!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限制了粮食出口,许多人担忧发生粮食危机。

关键时候,90岁的袁隆平淡定回应:“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袁老最大的贡献,就是把14亿人的口粮安全,把中国的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

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牌。

事实上,直到今天,世界上依然有许多人饱受饥饿的困扰。

11月8日,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由于全球各地饥民人数激增,阿富汗又多300万饥民,全球饥荒边缘人数达4500万人。

在埃塞俄比亚、海地、索马里、安哥拉、肯尼亚、布隆迪等国,严重饥饿的人数也在增加。

仅仅阿富汗,就有近2400万人(占总人口的60%)正在遭受严重饥饿。

许多家庭为求生存,只能“被迫做出毁灭性的选择”。

包括让孩子提早结婚、让小孩辍学,或喂他们吃蝗虫、树叶、仙人掌,甚至卖掉孩子换取食物。

在阿富汗喀布尔的儿童医院,两岁半的古尔达娜坐在床上,她饿到虚弱无力,全身皮包骨,甚至无法睁开眼睛。

正是因为全球粮食问题仍未解决,袁老的梦想,从家国到整个世界。

目前,袁老把杂交水稻的成果推向了全世界,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

昨天,看到一个袁隆平夫人近日接受采访的视频:

袁老去世前仍向前来探望的同事询问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产量,直到临终前才说:

“我杂交水稻也没搞完,我要退休了。”

袁隆平爷爷的小儿子袁定阳回忆称:“父亲弥留之际仍坚持召集开会。”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袁老临终前住院的原因,是在杂交稻研究基地工作时摔了一跤,之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袁老生命最后关头依然心系科研,把一生都献给了老百姓的“饭碗”。

科研没有尽头,生命却有尽头。

如今,太阳照样升起。

袁老却不在了。

壹休曾记得,有人在超市里拍到这样让人泪目的一幕:

90多岁高龄的老人,一步一步颤巍巍踱到米粮区,检查大米和米价,发现挺便宜,放心了,开心地走出去了。

这样的袁隆平,像极了担心你吃不饱饭的爷爷。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嘴贱者,当三省吾身。

袁老千古,一路走好。


雯妹不讲道理 https://www.gaogediao.com/post/5270.html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搜酷贸易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搜酷贸易网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