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深孔钻加工 http://www.dzguanhua.com 忘记, 等于背叛。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记得以前上历史课时,每当提起这段历史,老师都会忍不住哽咽,可总会有调皮的学生打断老师—— “过都过去了,和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是啊,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84年,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讲一个女孩的故事,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个女孩,她叫 张纯如 。 1995年, 一位年轻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来到南京, 中文不甚流利的她, 此次前来是想深入调查,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 她打算用英文创作一本, 描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著作, 让西方世界了解, 曾经真实发生在南京的这场屠杀, 这位作家正是张纯如。 1968年3月28日, 张纯如出生在美国, 父母为她取名“纯如”, 取自《论语》:“从之,纯如也”, “和谐美好”的意思。 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书香门第, 祖父张铁军,曾是抗日国军将领, 任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 父亲张绍进,是哈佛博士,专著《量子场论》, 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 母亲张盈盈也是哈佛博士,从事生物科学研究。 虽身在美国, 她的父母仍十分热爱祖国, 经常给她讲祖国的故事, 年幼的她对父母口中念念不忘的中国, 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 总缠着父母问: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母亲告诉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中国饱受战乱,家人颠沛流离,随时可能丧命……” 中国人曾经的苦难, 从家人的口里,走到了她的心里, 埋下了种子,扎下了根, 可能她的家人也没有想到, 曾经饭桌上谈论的事,竟然在日后, 促成她写出震惊世界的一本书。 ▲中学时代的张纯如 张纯如天资聪颖,品学兼优, 17岁时,被伊利诺伊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系同时录取, 是少数获得这一录取资格的女性之一, 可她在即将获得学位时,又转入新闻学专业, 最终拿下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的学士学位, 之后又拿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学位。 在毕业典礼上,她说: 我最大的希望是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中, 有几个人能成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 而她,做到了。 毕业后, 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工作, 接着成为媒体、杂志的自由撰稿人, 后来,她出版了首部作品: 《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 这本书广受好评。 1991年,她和大学相恋的男孩, 瑞特·道格拉斯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优越的家境、成功的事业、相知的爱人, 如果按这样的故事发展下去, 应该是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 可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历史, 让她的人生,开始了转变。 1994年,张纯如参加了一个, 名为“保留亚洲二战史”的研讨会, 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 当血淋淋的历史被赤裸裸地放在自己面前时, 张纯如先是被吓住了, 真相远比父母口述的要更加残酷, 继而,她又感到恐慌, 南京大屠杀在亚洲以外的世界里, 并没有像犹太人大屠杀、日本原子弹那样,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美国,了解它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甚至,日本政府还狡猾地, 将这段历史从教科书中掩盖过去, 根据BBC的调查,357页的日本教材中, 只有19页是关于二战的, 整本书中,只有一页的注脚中, 出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字眼。 这个世界竟然不记得? 罪魁祸首佯装不记得? 我们怎么可能不记得! ▲张纯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档案馆查找资料 她忍不住失声痛哭: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世纪之后,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此后,张纯如开始了近三年的资料收集, 三年中,她辗转发现了, 一直被忽视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约翰·拉贝, 和美国传教士魏特琳的日记, 二人在日记中都详实描写了当时的情况, 但为了证实手头资料的真实准确性, 张纯如决定,只身前往南京进行深入调查。 ▲1995年夏,张纯如在南京 1995年7月,张纯如到达了南京, 她的认真与执着, 令参与协助她的几位当地学者至今印象深刻, 在南京的二十五天中, 张纯如采访到了几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由于中文水平有限, 张纯如时常需要在翻译杨夏鸣的帮助下, 把中文的书面、影像资料翻译成英文, 为了忠实原文,明确表达出本意, 他们经常就一个词语反复推敲, 直到双方达成共识。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左一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副馆长段月萍 幸存者们接受她的采访时, 都很激动,很多人都哭了起来, 他们本以为到死, 都不会再有人来听这样的故事了, 谁还会为他们伸张正义呢! ▲张纯如在南京采访大屠杀见证者 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在写书时, 需要像她这般,面对那么深重的人性丑恶, 她的写书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 她得到的数据和资料, 远比想象的更加残酷,更加黑暗! 仅仅6个星期, 仅仅42天, 在南京城, 集体屠杀28起, 零散屠杀858起, 强奸和轮奸20000余起, 300000人被屠杀, 平均一天,就将近一万人死亡! 而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几周之内,南京的死亡人数超过广岛, 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日军进攻南京城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 如同炼狱中的狂魔, 他们无恶不作,斩首、活埋、刺杀、 溺毙、开膛破腹、纵火烧尸…… 光是听闻就已经不敢面对, 她还要详细真实地在书中叙述出来: “你们还没有杀过人呢,所以我们今天做一些杀人练习。你们一定不要把中国人当人看,而是要把他们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在他的前面两排俘虏中,有一位孕妇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抗争,她拼命的抓打那个试图,将她拖出去强奸的士兵,拼命反抗。没有人过去帮她,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了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 “……” ▲南京街头惨死的中国儿童 ▲南京大屠杀画面 ▲两名日本军官进行杀人竞赛 ▲一日本士兵拿着砍下的头颅微笑 她说: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 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忘记历史,只会增加人权被侵害, 种族屠杀的可能性。 因为这种遗忘会让有些人认为, 他们可以在谋杀之后,还能逍遥法外, 不会因为自己的罪行而被后世人审判。 ▲张纯如和母亲张盈盈 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 震撼面世。 《纽约时报》说: 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说: 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当地的许多侨领说: 以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来说,很多华人团体10多年的努力总和,都比不上一个张纯如的力量大! 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说: 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等于第二次杀戮。 她的一本书,终止了第二次杀戮,而她,才刚刚30岁。 2005年,与张纯如有过几面之缘的, 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以此为灵感, 写下小说《金陵十三钗》, 之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 能亲手改变历史的人,不多, 但她凭一己之力,做到了。 她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来到西方, 人类历史上残虐至极、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幕, 得以曝光。 张纯如当年被很多日本人辱骂、诅咒, 她还多次收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信和电话: 有记者曾替担心:“你有没有害怕呢?” 她答:“我不怕!” “一点都不害怕吗?” 她的回复是:“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她打算去学法律, 将来代表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与日本打官司, 要求日本赔偿他们的损失。 她还强烈渴望把《南京大屠杀》, 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 让更多的世人知晓并接受, 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残酷历史。 尽管她以强烈的正义感, 和大无畏的勇气去写《南京大屠杀》, 但创作这部长达290页的纪实作品, 让张纯如付出了体力、脑力和精神上的巨大代价, 她殚精竭虑,心力交瘁, 身体出现了问题,还患上了抑郁症。 2004年11月9日, 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 在一段荒僻的美国公路旁,掏出手枪, 解放了早已不堪重负的灵魂, 年仅36岁。 ▲张纯如和丈夫、儿子 ▲张纯如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无尽悲凉 没有人知道她自杀的真正原因, 美国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 相继播放了她的去世消息, 很少有华裔作家能够像她这样, 引起西方世界如此巨大的关注。 她被安葬于加州的洛斯·阿图斯镇, 一处叫“天堂之门”的墓园里。 墓碑上嵌着她微笑如天使的照片。 写着: “挚爱的妻和母亲, 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 作家叶鸿是她的生前好友,他说: 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美国《侨报》在悼念她的文章中说: 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她牺牲了自己。 她走了,带着对人性的绝望, 可她的影响,直到今天都没有结束。 因为她,日本的罪行曝光天下, 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也被打断。 ▲2007年,她的《南京大屠杀》日文版面世 2017年,在江苏淮安市淮河北岸, 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落叶归根,她回到了祖父与曾祖父生长的地方。 她是出生在美国衣食无忧的二代华裔, 南京大屠杀本就与她无关, 可她为阴霾下仍能看到善之花, 为悲伤得以在宁静庄严中存在, 为疯狂得以在坚强博大中消弭, 她甘愿为正义,为人道,为无言者, 请命! 张纯如已经离世17年了,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4年了。 2019年11月30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增至10665个, 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经不足百人。 还记得纪念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吗? 这些参与过纪录片拍摄的老人们, 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如今, 只剩下了个位数, 那些死去的人,至今都没有等来一句道歉…… ▲截图来自影片《二十二》宣传片 而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开, 那段伤痛的记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直到最后一个人离去, 再也没有人会亲口对我们讲出曾经的暴行。 那时候,你会忘记吗? 如果我们也把这段历史忘掉的话, 那就真的没人会去在乎了。 ▲曾刷爆全网的一张图 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 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杀戮。 历史不该被冲淡和遗忘, 这是对死者的追念,也是对幸存者的尊重。 2021年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84周年。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铭记这段历史, 以及一个为30万亡灵呼号而陨落的人。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让善良不被抹杀,让罪恶得到惩戒, 珍惜眼下的和平, 才知道国家强盛有多重要。 空一座城,等三十万亡魂。 点一盏灯,祭朗朗乾坤。 怀一颗心,求人间安稳。 哀一个国,念我千古华夏人。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