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白癜风治疗费用 前几天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孩子坐在地上玩,床上半躺着一位老人在看手机; 妈妈怒火冲天地掀翻桌子,又举起凳子狠狠扔在地上。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妈妈那种情绪炸裂的崩溃。 网友们更是坐不住了,有人表示感同身受: 有人则指责妈妈不该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 诚然,视频中的妈妈用掀桌子、砸凳子的方式发脾气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伤孩伤己;但是,发脾气真的就不配为人父母了吗? 其实不然。 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不是圣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会发脾气的父母,恰恰更容易教育好孩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父母如何更好地发脾气”这一话题。 每一对父母,都会经历“养育倦怠” 对于养育孩子,网上曾有人感慨:“孩子是靠剥削父母成长的,尤其是妈妈。” “剥削”妈妈的时间、精力和健康...... 他们随时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会打乱养育人的个人秩序,让其陷入没有目标、无法规划的应激状态。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哪怕是在梦里,也要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个人剥夺感和亏欠感便会出现,它们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养育倦怠”。 当父母进入“养育倦怠”期,便会感到明显的情绪波动,对待孩子的无力感和烦躁感也会时不时冲出来,让养育者陷入自责中: “我是怎么了,我怎么能不爱我的孩子呢?”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其实,“养育倦怠”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尔纳∙多纳斯曾做了一个关于“后悔成为母亲”的调研,结果表明,即使很爱孩子的妈妈,对于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也会产生阶段性厌倦。 更会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讨厌。 但比“养育倦怠”更可怕的,是父母无法把这些话说出来,也鲜少有人会理解这样的感受。 尤其是妈妈,社会环境中,对于“母爱”有着过度的解读,一旦有妈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前面,就会引来一大堆攻击言语,更不要说自己不想养育孩子了。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基于这样的心理,养育者只能把自己的倦怠情绪隐藏起来、压抑下去。而情绪又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从来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压抑的越久,“爆炸”起来的威力越大。 在日本家庭伦理剧《坡道上的家》中,家庭主妇水穗独自承担着照顾孩子的责任,被忽视的情感,家人对自己育儿的指手画脚,自我生活的消失,这些心理压力夹杂在一起,让水穗对育儿产生了强烈的倦怠。 但却没有一个人理解她,最终,水穗在精神恍惚的情况下,把女儿扔进浴缸......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当然,这样的极端例子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这样的家庭悲剧也希望永远不再发生。 那么,既然“养育倦怠”避无可避,该要如何与它相处,且不伤害到亲子关系呢? 答案就是——学会发泄情绪! 发脾气≠不爱孩子 邱晨曾在《奇葩说》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聆听,而不是被消灭。” 深以为然,父母的情绪也应该被看见。不仅在“养育倦怠”期可以把脾气发出来,在孩子做错事时,也应该及时发脾气。 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有积极的一面。正确发脾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1、懂得发脾气,才不会让情绪崩溃 曾经有一个妈妈对我倾诉道:“忍住不发脾气实在是太难了,忍来忍去,最终还是会为一丁点的小事让情绪崩溃。看着孩子无辜的样子,我本来已经很难受了,周围的人还都不理解我,觉得我的脾气太坏,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其实,小事不过是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把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再爆发,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害无益,对于孩子的养育,也是有害无益的。 孩子看着崩溃的妈妈,会对规则产生困惑:为什么我和小朋友打架时,妈妈不发火,打翻了厕所的水桶,妈妈会发这么大的火呢? 孩子会误以为,打翻水桶,比打架这一问题,更严重! 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在孩子的内心是很难纠正的。 2、父母发脾气,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又是要平等教育,又是要鼓励教育,关键是孩子的冒险精神太强了,一不注意就会去做危险的事情,怎么鼓励也不能制止呀?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曾遇到过。 这位心理学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直都遵循“不发脾气”的原则,但是女儿并没有如他所想,变得很省心,反而因为他的不发火,变得肆无忌惮。 有一次,他刚回到家,便看到女儿正坐在复式楼梯扶手上往下滑,这是他说过很多次的,但女儿并没有在意。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这一次,他在紧张下,直接冲过去,打了孩子一巴掌,对孩子大叫:“你知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 吼完这句话后,他对于自己的失控有些自责,而女儿却在愣了一下后,抱着他说:“爸爸,我知道错了。” 之后便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因为认知和经历的局限,孩子对于是非对错,并没有强烈的感触,而父母的反馈,则是孩子树立正确认识的渠道之一。 3、发脾气,也需要学习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发脾气,通常是捍卫底线的一种方式。 父母懂得发脾气,孩子则不会畏惧“发脾气”。在学校中被欺负时,就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发脾气,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要知道,在众多校园霸凌事件中,受欺负的孩子,大多是不敢发脾气的孩子。 当然了,这里一定要注意,失去理智地发脾气,并没有任何学习的价值。 唯有正确的方法,孩子才能学到“发脾气”中正向的力量,达到保护自我的效果。 正确发脾气,让教育事半功倍 虽然发脾气有很多的好处,但我们也要明确,发脾气的目的,是教育孩子。 基于这一基础地发脾气,才是有效脾气。 1、发脾气前,提醒家人不要“拖后腿” 在发脾气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和家人沟通好,不要让家人“拖后腿”——你在这里发脾气,家人在那里护短。 这样的情绪发作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反而会破坏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如最近热播的《暖阳之下》,妈妈在严厉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便在一旁护着,结果孩子不仅不听妈妈的,还开始疏离妈妈,让妈妈伤心又无力。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第二件事,是先让自己冷静一下。 心理学中有个“六秒钟法则”,就是说当你遇到十分愤怒的事情时,延迟六秒再做决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愤怒做出错误的决定。 冷静一下,才不至于因为太过于愤怒而忽略发脾气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沟通。 2、发脾气时,别忘教育才是目的 之前遇到一个家长,脾气很大,孩子掏作业本的速度慢了,他发火;孩子在路上问候人的声音小了,他发火。 脾气是没少发,但什么作用都没有,孩子反而是创立了一套应对他的方法——声音一大,手一举起,就往桌子底下钻。 下次掏本子的速度依然很慢,路上问人的声音依然很小。 这样的发脾气,不过是“棍棒+粗口”,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明白,有效的发脾气,是一场严肃的沟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比如孩子偷钱了,这个时候笑嘻嘻地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没什么大事,还可以有下次。 而以发脾气的形式,说出教育的话,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才能对父母的话,报以严肃的态度。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3、发脾气后,孩子情绪缓和后要“善后” 同样,在发完脾气后,也要记得和孩子再来一次沟通,这次的沟通,不是再次教育,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只是对于孩子的这一种行为很生气,但对孩子的爱,自始如一。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有了这样的沟通,所谓发脾气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基本是不会存在的。 而软硬结合的教育方法,更能让孩子同时感受到家长的威信和关爱。 建立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中有所畏惧,又充满爱意,教育会因此变得简单。父母再也不用因为压抑而出现情绪崩溃的时刻。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养育孩子变得简单了,“养育倦怠”出现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教育家陶行知说: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同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孩子,父母发泄情绪的方式也需要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敏感、脆弱,就需要温柔地发脾气;有些孩子皮实、顿感,可以稍加“火候”……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升级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如此,才会在育儿的道路上越来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END- 策划:MT 作者:问心浅笑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