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广西亲子鉴定多少钱 《教育的终结》作者:安东尼·克龙曼 政治正确性思想,表现在三种形式上,其中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主义是当时美国社会上广为流行的观念,并最终从社会影响渗入到了美国大学中。而今天我们要分析的第三种思想:结构主义,则是发源于学术思想中的。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比民权运动、多元文化主义更容易在美国教育系统内传播开来,也更容易对人文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 那结构主义有什么样的主张呢?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人创造的,整个自然界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他们反对任何“纯天然”的东西。进一步来说,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所有创造世界的行为背后,都是受到利益驱使的。  这样的观念听上去很可笑,遭受到很多的攻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对人文精神产生了致命性的打击。因为人文精神认可人生中一些最纯真、本质的属性,认可人性中一些与生俱来的内容,把这种朴素的人性看作是“纯天然”的品质。 而结构主义者恰恰是反对“纯天然”的,他们不认为这个世界存在任何纯天然的东西。他们坚持人们的所有行为、思想背后都有利益做驱动,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内生的价值体系,指导人们追求人生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理性、自然的东西,是比盲目追求利益更可怕的行为。 不过结构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结构主义者肯定人的创造性价值,这一点和世俗人文主义者强调个人的作用,突破教条式说教是一个意思,都是主张发现人的作用。 但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和世俗人文主义相类似的一些主张,导致人们很难真正辨识出这种理论存在哪些伤害性的地方,会忽视他们反对“纯天然”的观念,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把世俗人文主义给抛弃了。 结构主义就是这样摧毁了人文精神。  既然学校不能再满足学生探寻人生意义的需求,学生就只能回到家人和朋友中,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很显然生活场所并不是一个适合讨论人生意义的地方。即使我们的家人朋友非常了解我们,知道我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但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是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做支撑的学问,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框架为基础。走出校门,就很难再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了。  是不是除了学校,就再也没有第二个场所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呢?也不是,除了大学,还有宗教机构。就像17世纪初,美国学院教育刚刚形成时,宗教和教会机构就发挥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样,在宗教系统中,人生意义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古老的教会组织,给讨论人生意义提供了场合和资源。 这是不是意味着,此时的美国就可以回到原来教会统治时期,由教会来负责帮助学生探索人生意义呢? 当然也不是的。 首先,如果由教会来承担这一任务,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倒退。因为在17世纪美国教育系统中,教会统治下的人生意义是只有一套固定模式的。只有世俗人文主义者才主张人性的多元,宗教是否定人生意义的多样性的。教会的主张都是一元论的,简单来说很少有宗教,可以允许它的教徒们,能够同时保持对多种宗教信仰的认同。 如果由教会来负责人生意义的教学问题,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生意义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其次,宗教会在某时刻要求“智慧的牺牲”。我们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我们想尽办法想要解决,但实际上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实现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教会就会出来对我们说“算了放弃吧”,教会认为到了某个时刻再去思考所谓的人生意义是没有价值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信仰宗教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什么也不在乎的态度。他们之所以“佛系”“躺平”,是因为指导他们的宗教观念认为,人总有努力了也没用的时刻,最终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们所信仰的上帝或者其他的神。 如果让教会来承担教授学生如何探寻人生意义,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会变得不够主动,不会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答案。  这样看来,教会不适合作为探寻人生意义的场所,而大学又把原来引以为豪的人文精神给抛弃了。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只能“解铃还须系铃人”了。应该由大学来完成的任务,必须由大学来承担这份责任。 如果说大学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发掘,这是时代发展中的不幸。但万幸的是,这种情况并非无法挽救。我们可以让大学重新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社会中的一些新趋势,为复兴大学中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能。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